首府:引聚高层次人才推动科技“突围”有力有效

发布日期:2024-06-20阅读次数: 414

走进金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验仪器运转井然有序,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程海荣教授与研发人员都在全神贯注地忙碌着。“针对呼和浩特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需求,我们通过与金河生物合作,运用生物工程与发酵技术,对透明质酸钠和酵母菌菌株进行选育改造。”程海荣介绍,该技术革新传统工艺可进一步提高产量,其中,酵母细胞高密度发酵技术还可显著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助力企业更好发展。

一项关键技术的突破,离不开高层次人才的强力驱动。为推动自治区科技“突围”工程实施,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已柔性引入上海交通大学38位专家教授在自治区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上海交通大学7个学院在呼和浩特市落地实施成果转化项目17项,与30余家企业开展科技合作,19项成果在企业进行转化,为呼和浩特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今年以来,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把科技“突围”工程摆在突出位置,率先谋划布局,结合全市优势特色产业和引进高层次人才情况,研究谋划乳品深加工、大科学装置、乳酸菌等点位,并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挂帅,顶级专家团队领衔实施12个市本级“揭榜挂帅”重大科技项目。

近日,总投资约12.5亿元的空天跨尺度计量基准大科学装置与高性能光栅产业化项目在和林格尔新区正式启动建设。此项目作为自治区科技“突围”工程的重点项目,也是呼和浩特市与西安交通大学刘红忠教授团队深度合作所取得的战略成果。元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牵头实施的“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胶囊工艺提升及药效学研究”的“揭榜挂帅”项目,已实现从小试到中试的工艺转变,并成功完成3次预BE试验。“我们积极整合科研资源,聚焦核心技术难题,与北京阳光诺和药物研究股份有限公司的罗恒教授团队及自治区药品检验研究院紧密合作,组建创新联合体,汇聚高层次人才39名,共同攻克技术难关。”元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主任曾丽莉说。

人才为基,创新不息。呼和浩特市聚焦“出政策、强合作、优管理”,全力做好科技人才的“引育用留”工作,积极实施“团队+项目”集成式引进机制,大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截至目前已柔性引进黄维、陈十一、任发政等院士30人,长江学者和杰出青年15人,创新团队125个,创新人才700余人,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和院士创新中心22家。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在呼和浩特市成立仅两年,就已汇聚了10多位院士、106家成员单位、100多名高级行业专家、20多名海外专家以及1000多名核心科研人员,形成超过5000人的全产业链创新队伍,建立了“三循环”的运营模式和“漏斗型”项目管理机制,引导科研人员共同参与、共同投入、共同受益。据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总经理何剑介绍,中心已布局多个服务平台和研发中心,实施项目145项,申请专利113件,正在积极推进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二期项目建设,引进全国乃至世界顶级专家团队,建立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联动机制,竭尽全力在新技术、新模式等方面取得突破,助力中国乳业实现科技“突围”。

凭借产业场景优势,呼和浩特市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深度融入“京津冀”国家创新体系,与北京市海淀区构建“两小时创新圈”,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内蒙古创新中心、呼和浩特研究中心成功落地,实施京蒙协作成果转化项目65项。同时,建立健全“长三角”联合成果对接机制,与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和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建立“成果+需求”对接机制,支持本市科技创新主体与长三角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开展合作20项。此外,呼和浩特市还完善做实呼包同城化发展机制,推动两市校企科技成果转化等活动,为区域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

“借助北京等地的资源优势,开展深层次、多领域的科技合作,共建研发和产业‘双向飞地’,赋能创新发展。”呼和浩特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孔燕表示,下一步,呼和浩特市将在“点”上突破,抓好科技“突围”重大项目,持续在“大科学装置+产业基地”“技术中心+产业基地”“成果转化+应用场景”等模式上发力,以实际需求为切入点,积极组织推动重点领域平台项目协作,对接引进人才与成果,强化创新联动,为首府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活力。


来源:呼和浩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