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合作添活力 创新发展势头足

发布日期:2024-03-25阅读次数: 432



“围绕呼和浩特地区秸秆综合利用,我们与上海交通大学沈国清教授团队联合开展了秸秆低碳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示范项目。”内蒙古中孚明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娟告诉记者,目前公司正在牵头组建秸秆综合利用创新联合体,进一步研发系列秸秆低碳高值化产品并进行推广示范,为农业领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新路径。


这是呼和浩特市与上海交通大学深化“校地合作”,积极探索科技合作新模式,为创新主体插上腾飞翅膀的缩影。


翻开时间的卷轴,呼和浩特市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取得了亮眼成绩单。2023年,在全国28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呼和浩特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第30位,居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首位;2023年,呼和浩特市科技成果登记123项,较2021年和2022年分别增长86.36%和28.13%,登记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这其中,通过深化与区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交流合作,攻克了关键技术和“卡脖子”难题,推动了科研成果转化,为首府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2020年,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与上海交通大学签订首个科技合作协议。次年,双方再次签约,启动共建上海交通大学呼和浩特科技创新中心,携手开启校地合作新篇章。目前,创新中心围绕呼和浩特市重点产业,落地实施成果转化项目17项,涉及上海交通大学7个学院。呼和浩特市已有30余家企业参与科技合作,有19项成果在企业进行转化。创新中心获批自治区级技术转移培训基地,已为呼和浩特市培育80余名技术经纪人。


依托首府空间及资金支持,上海交通大学呼和浩特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各类专业科技服务,引导各类创新创业主体聚焦重点产业发展方向,着力建设创新要素高度集聚与深度融合的科创微生态。截至目前,累计引入或孵化企业52家,2023年创新中心内企业累计营业收入约3亿元。



在与上海交通大学的科技合作中,呼和浩特市持续加大人才引进培育力度,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优势,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与伊利集团、电力集团、高路公司等签订合作协议,与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等成立校企联合研究中心,研究生联培基地已培养交大研究生32名。


校地创新合作是地方对接集聚优质创新资源、提升地区科技实力的重要平台载体。近年来,呼和浩特市积极构建校地合作机制,聚焦产业发展需求,落地实施一批创新合作项目,聚引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转化一批优质科技成果,为呼和浩特市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


“乳酸菌作为微生物领域重要的战略资源,在食品加工、农业种植、动物养殖以及生物制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谈起企业发展方向,内蒙古科拓微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乔向前这样说。该公司一直注重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扎实开展乳酸菌领域基础研究。在市科技局的支持下,该公司与宁夏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组建了益生菌技术创新联合体,这对企业提升自身创新能力有着积极作用,形成的发明专利、科研论文等成果,对提升企业技术实力具有推动作用。2023年,该公司已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




采访中,呼和浩特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孔燕表示,近年来,市科技局始终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行创新布局,围绕“六大产业集群”重大创新需求,通过出台政策、项目引导等方式,充分发挥行业领军企业和高校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的作用,在产业链、延链、补链上下足功夫,把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在一起,形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合攻关体系,加速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筑牢创新底座。


为有效利用驻呼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才资源,将原来科技特派员单兵作战、单一服务的形式,改变为组团作战、全方位服务,进而形成学科对接产业、产业带动创新、创新推动产业的良性机制,呼和浩特市在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建立了法人科技特派员单位。


2023年,由市政府倡导组建的“政校企”创新创业联盟正式启动运行,首批联盟成员单位汇集市科技、人社、教育等部门,以及驻呼高等院校、企业和社会机构等多方主体,旨在统筹各方资源,提升为驻呼高校院所服务能力,促进校地、校企开展多维度深层次的紧密合作,探索高层次人才在呼、大学生留呼创新创业就业的新模式。“接下来,我市将充分发挥政校企联盟作用,开展有组织的成果转化,推动区内外高校院所更多先进技术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变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李孔燕表示。


来源:呼和浩特日报